首页
搜索 搜索
市场 >

口述厦门|同安区五显镇三秀山村一口宽水井 承载一甲子情谊

2023-07-31 13:34:30 海西晨报

同安区五显镇三秀山村西侧有一口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宽水井。海西晨报记者 林燕萍 摄

口述人:柳振陆 五显镇驻村干部

这口水井承载着知青和南安移民共同奋斗的岁月,希望更多人了解这段故事。


(资料图)

在同安区五显镇三秀山村西侧的小公园里,有一口直径8米多的宽水井。它曾是上世纪60年代同安县下乡知青和南安山美水库移民主要的饮用水源。如今,这里的井水甘甜依旧,被村民用于农业灌溉。

近日,记者实地探访这口水井,通过五显镇驻村干部柳振陆的口述,带您了解知青和移民共同挖井的往事。

保存完善 水质依然清透

近日,在柳振陆的带领下,记者来到三秀山村的小公园,找到了这口水井。只见水井周边有石墩围砌成的护栏,直径8米多,上方盖着白色网兜,透过网兜可以看到井水水质清透。

柳振陆介绍:“自从村里通了自来水后,就很少有人来这口水井打水了,偶尔有村民拿抽水机来抽水,用于灌溉农作物。为了安全起见,村里砌了石头围栏,盖上了网兜。”

此外,记者看到,水井旁还修葺了两条石头长墩,增添了一些石桌椅,铺设了透水砖,打造成村里的休闲小公园。闲暇时,有不少村民来此唠嗑乘凉。

经过修缮 拓宽到了8米

那么,三秀山村这口水井是怎么来的呢?

“这得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,这口水井曾经历过两次挖掘。”柳振陆告诉记者,1964年,同安县从果园公社划拨500多亩地给城关公社,用于建设知青农场,供同安县一众知青下乡,也就是现在的三秀山村。该地虽背靠大山却缺少水源,为解决大家的饮水问题,生产队召开大会,动员大家打口水井。

冬季降雨量少,地下水位降低,更适合挖井。1964年冬,在村里选好位置后,打井队队员们就拿着工具大干起来。队员们每天早上8点不到便忙碌起来,用锄头、洋镐挖井,直到天黑了才回去休息。随着坑越挖越深,他们在大坑上方架起三角吊,坑底下的人将土装进吊筐,再由平地上的人拉绳运起。装着泥土的吊筐上上下下,散落着泥汤,十分艰苦。

另一方面,打井需要准备材料,知青们要到300多米远的后山半腰处采石头,利用人力板车往山下拉,再往井里堆砌。来来回回,一天要跑上好几趟。

据了解,为了保证水的质量和防止塌方,一定要用块石来做井壁的围堰。井底放一层石子,再一层沙,过滤地下水,防止泥土渗到井水里。

“天气寒冷加上纯人工作业,可苦了生产队的队员们。”柳振陆说,花费一个月时间,水井挖好了,宽近5米,水深近12米。一个星期后,水井开始出水,知青们的用水有了保障。

到了1972年,泉州南安开始修建山美水库,164名移民被安插到了知青农场。随着人口增长,之前挖的这口水井水源供应不足,大家商讨着再把水井拓宽。

说干就干,双方组建挖井队伍,先将井里的水抽干,再合力将水井拓宽。“人多力量大!最多的时候有10人一起挖,人手不停轮换,用时半个月完成了水井拓宽工作。”柳振陆说。

发力研学 带动乡村旅游

如今,三秀山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,这口水井也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。历经近60年岁月蹉跎,这口水井的水依然清澈甘甜,承载着知青和南安移民共同奋斗的岁月。

三秀山村委会规划着将这口水井的情况上报至厦门市水利局,通过移民后扶项目申请资金,在小公园里增加一些石雕,将知青与移民的故事雕刻呈现,供市民游客观赏。同时,计划对小公园进行整体提升改造,将其打造成为三秀山村研学路线的其中一个点位,以吸引更多人前来学习游玩。